中国人的肥胖判定标准
肥胖的判定标准
目前用于判断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标分为两种,一种为简易参数指标,即为简单的人体学参数测量,常用的有腰围、腰围/身高比值和腰臀比等。而精确参数指标,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也是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用于评价腹部脂肪含量的金标准。
应用核磁共振法得出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腹型肥胖的切点为:
精确参数——腹内脂肪面积80cm2;
简易参数——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标准号WS/T428-2013)采用这一标准,并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知识链接:
中国人肥胖标准是怎么来的?
我国肥胖的流行现状
2010年杨文英教授的调查显示,我国有2.66亿(27.8%)超重、5300万(5.5%)肥胖、2.59亿(27.1%)腹型肥胖。多中心全国流调数据(n=46024,年龄≥20)显示,肥胖与代谢异常、冠心病、脑卒中密切相关。
中国人肥胖变迁及特点
从上海社区人群体脂参数的变化可以看到,与1998-2001年相比,2007-2008年上海社区人群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比例均增加。
与1998-2001年的BMI频数相比,2007-2008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BMI、腰围的频数分布均右移。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体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于向腹腔内积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
我国人群中心型
肥胖的判定标准
目前用于判断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标分为两种,一种为简易参数指标,即为简单的人体学参数测量,常用的有腰围、腰围/身高比值和腰臀比等。而精确参数指标,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也是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用于评价腹部脂肪含量的金标准。
包教授的团队在大样本人群中开展了核磁共振技术精确评价腹内脂肪积聚与代谢综合征(MS)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腹内脂肪面积(VFA)大于80cm2,判定MS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最好。故将腹内脂肪面积大于80cm2定义为腹型肥胖的精确标准,并与腰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腰围参数:男性88.3cm,女性86.3cm。因此,应用核磁共振法得出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腹型肥胖的切点为:精确参数——腹内脂肪面积80cm2;简易参数——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上海社区人群5年随访研究显示,这一标准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更好。因此,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采用了该标准制定了新的MS的工作定义(JCDCG)。
此后,包教授团队开展了腹型肥胖和心血管风险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对这一标准进行进一步验证,表明其与MS、血脂异常、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良好的相关性。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微信
责任编辑:糖小护